破除新材料產業“快車道”上的障礙
時間:2018-06-05
如果說鋼鐵、水泥是傳統產業的基礎,那么,新材料無疑是新興產業的基石。新材料具有比傳統材料更為優異的新性能、新功能,與信息、能源、醫療衛生、交通、建筑等產業聯系緊密。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把新材料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隨著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核技術等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材料的高技術化,不少人士認為,中國新材料產業未來將駛入快車道。
實際上,國際上的新興材料產業競賽已經開始并日益激烈。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正紛紛制訂和完善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計劃。公開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世界新材料產業的產業值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目前世界上各種新材料市場規模已超過4000億美元,由此帶動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則是更大的市場。
近年來,中國也給予了新材料產業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2008年,國家發改委決定在7個城市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以電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為發展重點,建設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截至2009年底,中國區域性新材料產業基地已達88家。
在“調結構”、“轉方式”的背景下,新興產業也成為市場投資的熱點。自今年7月市場反彈以來,與新興材料相關的上市公司股價狂飆。
數據顯示,A股新材料上市公司有72家。截至9月9日,67家公司漲幅超過10%,占總數的93%;北礦磁材、包鋼稀土和橫店東磁的漲幅超過100%;廈門鎢業、太原剛玉和中鋼天源漲幅超過90%;中科三環、中色股份、金瑞科技的漲幅超過70%。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的一部分,新材料產業未來將在財政、金融、稅收、科技投入等方面有望進一步獲得新的扶持,中國的新材料產業將迎來高速成長期。
不過,一個讓人清醒的現實卻是: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強國至關重要,而“中國制造”總體水平仍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目前,中國許多基礎原材料以及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于進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無論是推進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重要產業,中國都面臨著一系列關鍵材料技術突破問題。
此外,中國新材料產業的短板還表現在企業規模小,并且患有其他類型高科技企業的“通病”:融資渠道不暢、產學研結合不理想等。有報道顯示,中國80%以上的新材料企業都是中小型。在北京市1300家新材料企業中,只有約10家上市公司。
與此同時,由于看好中國新材料市場的發展潛力,國際材料巨頭紛紛調整其在中國的戰略布局,杜邦、拜耳、巴斯夫等跨國企業紛紛增加投資,尋求其在中國的發展機會。
在激烈的競爭背景下,盡快破解新材料產業“快車道”上的障礙,加快中國新材料產業在國際產業布局中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階段的轉化,日趨迫切。
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潛在空間巨大。作為高新技術先導,新材料只有先聲奪人,才能成就中國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世界上的地位。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把新材料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隨著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核技術等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材料的高技術化,不少人士認為,中國新材料產業未來將駛入快車道。
實際上,國際上的新興材料產業競賽已經開始并日益激烈。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正紛紛制訂和完善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計劃。公開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世界新材料產業的產業值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目前世界上各種新材料市場規模已超過4000億美元,由此帶動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則是更大的市場。
近年來,中國也給予了新材料產業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2008年,國家發改委決定在7個城市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以電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為發展重點,建設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截至2009年底,中國區域性新材料產業基地已達88家。
在“調結構”、“轉方式”的背景下,新興產業也成為市場投資的熱點。自今年7月市場反彈以來,與新興材料相關的上市公司股價狂飆。
數據顯示,A股新材料上市公司有72家。截至9月9日,67家公司漲幅超過10%,占總數的93%;北礦磁材、包鋼稀土和橫店東磁的漲幅超過100%;廈門鎢業、太原剛玉和中鋼天源漲幅超過90%;中科三環、中色股份、金瑞科技的漲幅超過70%。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的一部分,新材料產業未來將在財政、金融、稅收、科技投入等方面有望進一步獲得新的扶持,中國的新材料產業將迎來高速成長期。
不過,一個讓人清醒的現實卻是: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強國至關重要,而“中國制造”總體水平仍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目前,中國許多基礎原材料以及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于進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無論是推進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重要產業,中國都面臨著一系列關鍵材料技術突破問題。
此外,中國新材料產業的短板還表現在企業規模小,并且患有其他類型高科技企業的“通病”:融資渠道不暢、產學研結合不理想等。有報道顯示,中國80%以上的新材料企業都是中小型。在北京市1300家新材料企業中,只有約10家上市公司。
與此同時,由于看好中國新材料市場的發展潛力,國際材料巨頭紛紛調整其在中國的戰略布局,杜邦、拜耳、巴斯夫等跨國企業紛紛增加投資,尋求其在中國的發展機會。
在激烈的競爭背景下,盡快破解新材料產業“快車道”上的障礙,加快中國新材料產業在國際產業布局中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階段的轉化,日趨迫切。
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潛在空間巨大。作為高新技術先導,新材料只有先聲奪人,才能成就中國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世界上的地位。